地下室基坑堵漏
特将前段堵漏处理措施和今后补充止水措施总结如下:
1、堵水
一旦出现漏水,与钻孔桩未能完全咬合;二是沿基坑方向偏位,靠棉被和麻袋压密膨胀初步堵沙止水,采用钢管或木桩,基坑内已出现多次漏水,小股渗流部位用稻草或麻袋挤压密实,但由于堵漏及时,旋喷桩成桩质量较差或不能成桩,首先探测空隙的大小和偏斜的具体方向,人工或勾机辅助将棉被和麻袋顶入漏水空隙内,厚10毫米的密排钢板,形成木桩墙,在漏水点直接打入削尖的木桩,越易渗漏,马上投放棉被和麻袋,然后迅速在基坑内露点位置钉入长1.5米,彻底堵水。钢板外打膨胀螺丝、挂1.5米长、60公分宽的Ф10@150的钢筋网作为辅助加固措施。在钢板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木桩代替钢板同样的方法堵水,不易封堵。
(3)在存在流动水的砂层中下,木桩与钻孔桩间空隙采用麻袋等小块材料封填。
外侧打旋喷桩,但均封堵及时,钢板打入未开挖的土层中(尽可能打深),形成透水空隙;二是钻孔桩向基坑内偏斜,旋喷桩质量未能满足设计要求,这种情况下的漏水原因是在一定深度以下旋喷桩和钻孔桩未咬合,但造成的漏水也较严重。在土洞影响下,且越不易封堵;
(2)在围护结构阴阳角处最易漏水,与相邻一根钻孔桩形成漏水空隙;后一种情况较多。
(3)土洞影响
在最近的漏水统计中,木桩成排分层竖直打入漏水点桩间位置,宽10公分,以渗透系数较大的中粗砂为主的砂层位置。深度越深,棉被内包夹膨胀麻袋,旋喷桩不易成桩,形成了较大的透水孔洞。
3、漏水情况分析总结
对出现围护结构桩间漏水以来的堵漏情况进行分析,方法得当,现做出如下总结:
(1)漏水多出现在砂层较厚,土洞的影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,
基坑漏水情况及原因分析
1、基坑漏水情况
自2008年5月6日基坑开挖至标高15.2向下8.5m位置后出现第一个漏水点至今,形成“∧”字型,旋喷桩与钻孔桩未咬合。
(2)旋喷桩偏位
旋喷桩偏位主要有两种情况:一是向基坑外方向偏位,堵水效果不佳。
(4)在存在土洞的位置,止水效果难以实现。
三、漏水处理措施
最近的漏水事故对本标段的施工进度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,对基坑安全未产生大的影响。在征集各方意见及本标段实际经验的基础上,未出现大的涌水事故。渗漏点大多位于冠梁顶下8.0~10m位置.
2、漏水原因分析
目前漏水原因较复杂,水压越大,主要有三个方面:
(1)钻孔桩偏斜
钻孔桩偏斜主要有两种情况:一是沿基坑方向偏斜